印光法师白语解

我想签约

首页 >> 印光法师白语解 >> 印光法师白语解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授徒万倍返还,为师从不藏私 永恒剑主 碧蓝航线界限 女侠且慢 斗罗之开局送走系统 斗罗之开局复制昊天斗罗 人在斗破,言出法随 神印王座 异世流放 亮剑之小兵穿插 
印光法师白语解 我想签约 - 印光法师白语解全文阅读 - 印光法师白语解txt下载 - 印光法师白语解最新章节 -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

第49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四十九

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

由此可知,宗门就好像是军队的前锋,教下好像是殿后的劲旅,它们所作的事是同一个佛事,它们说的法是同一个佛法。只因恒顺众生不同根器,而在设置度生语言、建立接引门庭上有所不同。而那些门外汉,不能了知两者虽然相同而不可相合,虽然相异而不可分离的道理。就妄用自己的知见,强加以主宰分别。不是互相毁谤,便是加以混淆。彼此互相毁谤的过失,愚痴的人或许能够了知;而互相混淆的过失,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难以知晓。这是因为归于本元则无二无别,而在其之前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又非常多。

宗家方便,出于格外,所有语言,似乎扫荡。未得意者,不体离言之旨,唯噇出酒之糟。在宗则开一解路,不肯力参。在教则妄学圆融,破坏事相。唯大达之士,双得其益。否则醍醐甘露,贮于毒器,遂成砒霜鸩毒矣。

宗门的方便善巧,超出于常格之外,其所有的语言指示,似乎是扫荡一切法。不能得知其言外之意的人,便不能体会到言语之外的旨意,就像品味不到美酒,只能吃一些酒糟。在宗门则只要开出一条理解之路,便不肯努力参究。在教下则狂妄地学习圆融无碍,破坏种种规矩事相。唯有大智慧通达之士,才能于双方面得其利益。否则就如同把醍醐甘露,贮存在有毒的器具当中,于是种种美味便成为砒霜鸩毒了。

教虽总明万法唯心,然须就事论事,事理因果,毫无混滥,原始要终,不出唯心。宗家的实商量,亦复如是。若举扬向上,虽指尽世间法法头头为问。答时总归本分,绝不就事论事。所谓问在答处,答在问处。纵有似乎就事说者,意则在彼而不在此。若认作就事者,即白云万里矣。的实商量者,禅书不录。所录者皆属本分话。若欲知者,必须广阅群书。否则看万善同归集,及净土十要中禅匠着述,亦可见其梗概矣。

教下虽然总摄说明万法唯心,然而必须就事论事,种种的事理因果,丝毫没有错失混滥,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结果,总是不出一切唯心之理。在宗门的确实商量之处,也是这样。如果要举扬向上心性之事,就算禅师指尽世间一切法和种种路头来作为问题,但是回答之时总是归于本分心地,绝对不会随着其语言而就事论事。这就是所谓的问在答处,答在问处。纵使有一些似乎是就事相而说的,然而其意旨是在本分心地上而不在此语言事相上。如果误认为这是在就事论事,那就如同万里白云一样,看起来似乎洁白一片,实际依然没有得见真实天空。宗门的确实商量之处,在禅书当中是不收录的。其禅书所录的皆是属于心地的本分之话。若是想要了知者,必须广泛阅读群书,否则可以看《万善同归集》,以及《净土十要》当中禅门宗匠的着述,也可以见到其大略之梗概。

克论佛法大体,不出真俗二谛。真谛则一法不立,所谓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也。俗谛则无法不备,所谓佛事门中,不舍一法也。教则真俗并阐,而多就俗说。宗则即俗说真,而扫除俗相。须知真俗同体,并非二物。譬如大圆宝镜,虚明洞彻,了无一物。然虽了无一物,又复胡来则胡现,汉来则汉现,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。虽复群相俱现,仍然了无一物。虽复了无一物,不妨群相俱现。

若是真实地论及到佛法的大体,其实不出真俗二谛。就真谛而言,则离一切相、一法不立,所谓在真实本际的理地,不能蒙受一个微尘。就俗谛而言,则没有一法不具完备,所谓在佛事门中,不舍弃任何一法。在教下则真谛与俗谛同时阐述,然而大多是就俗谛而言。在宗门则是当于世俗法当中来说其真谛,而大多是扫除世俗之相。必须知道真谛与俗谛同时具足于一体当中,并非是两个不同之物。就好像一个广大圆满的清净宝镜,其虚通光明洞澈一切万事万物,而自身却了无一物。然而虽然了无一物,而却又是胡人来则现胡人像,汉人来则现汉人像,森罗众多的万象全部一起来,则一切万物俱时显现。虽然说一切万相全部同时显现,而大圆宝镜的自身仍然是了无一物;虽其自身是了无一物,而并不妨碍万相全部同时显现。

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,专说了无一物。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,详谈群相俱现。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,不弃事修。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,还归理性。正所谓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事理两得,宗教不二矣。

宗门便是在那个一切万相同时显现之处,专门说明其本体了无一物;教下则是在那个了无一物之处,详细谈论其所显万相的因缘事理。所以宗门是在事相修行当中来说明本有理体,而不舍弃事相之修行;教下则是在本有的理性当中而谈论事相修行,最后仍是还归于本有之理性。这正是所谓的称合本性以起而修行,全部的修行全是在本有理性当中。本性不变而随于事缘,随于事缘而本性不变,事相和理性两者兼得,宗门和教下彼此不二啊。

教虽中下犹能得益,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,以涉博故。宗虽中下难以措心,而上根便能大彻,以守约故。教则世法佛法,事理性相,悉皆通达,又须大开圆解(即宗门大彻大悟也),方可作人天导师。宗则参破一个话头,亲见本来,便能阐直指宗风。

在教下当中,虽然中下根机的众生,也能够获得利益,但不是上上利根的人,也不能彻底通达佛法,这是因为教下涉及的范围极为广博。在宗门当中,虽然中下之根机的众生,难以探究而安置其心,然而,上上根机人通过宗门便能大彻大悟,这是因为宗门能够守于简约。在教下中则世间法、佛法,一切的事理性相,悉皆能够通达了知,然而又必须大开圆解(也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),才可以作人天导师。在宗门则只要能够参破一个话头,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,便能够阐扬直指人心的宗风。

佛法大兴之日,及佛法大通之人,宜依宗参究。喻如僧繇画龙,一点睛则即时飞去。佛法衰弱之时,及夙根陋劣之士,宜依教修持。喻如拙工作器,废绳墨则终无所成。

在佛法兴盛的时代,以及对佛法通达的人,可以依照宗门的方式而参究,这就好比僧繇画龙,一点睛则画龙顿时成真龙,立即便可飞去。在佛法衰弱的时代,以及夙世根器陋劣的人,应当要依凭教下的方法来修持。这就好比拙劣的工匠制作器物的时候,如果废弃了绳墨这些工具则终究是一无所成。

教多显谈。宗多密说。宗之显者,如达磨云,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。马祖云,即心即佛。百丈云,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。但离妄念,即如如佛。此则与法华楞严诸大乘经,毫无异致。总之六祖前多显,六祖后多密。愚人不知宗教语言同异之致,每见宗师垂问,教家不能加答。遂高推禅宗,藐视教典。佛经视作故纸,祖语重愈纶音(纶音即圣旨)。

教下大多数是显明地谈论心性,宗门大多数是隐密地演说心性。而宗门也有显明地演说心性的人,如达摩大师说:“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。”马祖大师说:“即心即佛。”百丈大师说:“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,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。但离妄念,即如如佛。”所以这些言说与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等诸大乘经典,没有丝毫差别。总之,在六祖以前的禅宗祖师大多数是显明地谈论心性,在六祖之后则大多隐密地演说心性。愚痴的人因为不知道宗门和教下两者语言的异同,每当见到宗门的祖师垂设问题,而教下之人不能回答,于是便高推禅宗之法,藐视佛经教典。将佛陀的经典视为是破旧的故纸,而却把禅门祖师的言语看的比圣旨更加尊重(纶音即圣旨)。

今之欲报佛恩,利有情者。在宗则专阐宗风,尚须教印。在教则力修观行,无滥宗言。良以心通妙谛,遇缘即宗。柏树子,干屎橛,鸦鸣鹊噪,水流花放,欬唾掉臂,讥笑怒骂,法法头头,咸皆是宗。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,反不足以为宗耶。何须借人家扛子,撑自己门庭。自家楩楠豫章,何故弃而不用。须知法无胜劣,唯一道而常然。根有生熟,虽一法而益别。

现今之时,如果想要报答佛陀的恩德,想要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的人。在宗门则专门阐扬宗风,尚且还需要教典印证;在教下则应当努力修习观行,不要混滥间杂着禅宗的语言。这是因为如果自心能够通达微妙真谛,则所遇的任何之缘即是心宗,不论是柏树子、干屎橛、鸦鸣鹊噪、水流花放、欬唾掉臂、讥笑怒骂,一切的法法头头,全部都是心宗。哪能说释迦如来金口所说的圆顿妙法,反而不足以作为心宗呢?何必借他人杂木所制的扛子来支撑自己的门庭;却将自家楩楠木、豫章木这样的名贵木材弃置不用呢?我们必须知道佛法没有胜劣高下之别,佛法是一,恒常不变,然而众生的根机生熟不等,虽然是同一个佛法、而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却有差别。

然则教外别传之说非欤。曰,言教外别传者,令人于指外见月也。又宗家提持,超越常格之外,名为教外别传。然此四字,埋没多少豪杰,今为道破。

有人说:“那么教外别传的说法难道是不对的吗?”答:“所言的教外别传,是令人于指示月亮的手指之外见到所指示的明月。此外,宗门禅家特殊的提示方式,超越于常情的格式之外,名之为教外别传。”然而“教外别传”这四个字,埋没了不知道多少的贤者豪杰,如今为你明白道破。

对教说,则曰教外别传。机锋转语等,亦是教。对宗说,则曰机锋转语外别传。庶不至孤负佛祖,徒造口业矣。若真佛教不能传佛心印,则已得别传之迦叶,阿难,马鸣,龙树,当另宏别传之法,何用结集三藏,注经造论为哉。宗须教印者,如木须从绳则正也。

对于教下来说,则宗门称之为“教外别传”。然而,禅宗的机锋转语等,也是言教的一种。对宗门来说,则应当叫做:“真传在机锋转语之外故称教外别传”,如此才不致于辜负佛陀和祖师之恩,徒自造下口业。如果说佛陀的言教经典真的不能够弘传佛陀之心印,那么已经得到教外别传之旨的迦叶、阿难、马鸣、龙树,则应当另外再弘扬别传之法,何必要努力结集三藏经典、注释经典、造作论着呢?宗门必须要有经教来印证,就如同木材的直曲必须要用准绳来衡量,才可能端正。

予尝劝一狂僧念佛。彼言衲僧鼻孔,三世诸佛尚摸不着,用念佛作么。予曰,若真摸着三世诸佛摸不着的鼻孔,尚须步步随着三世诸佛脚后跟转。倘不随三世诸佛脚后跟转,则摸着者非衲僧鼻孔,乃阿鼻地狱铁床铜柱上火孔也。

我曾经劝导一位狂妄的禅僧念佛,那个人说:“衲衣僧人的本分鼻孔,三世诸佛尚且摸索不着,那么还用念佛作什么?”我则回答说:“就算你真能摸到三世诸佛都摸不到的本分鼻孔,尚且必须步步小心地随着三世诸佛的脚后根转动。假如不随着三世诸佛的脚后根转动,则你摸着的并不是衲衣僧人的本分鼻孔,而是阿鼻地狱当中铁床铜柱上的火孔啊。”

达磨云,二百年后,明道者多,行道者少,说理者多,通理者少。智者示登五品。南岳示证铁轮。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门,开眼尚难,何况实证。其有慈悲愿深,生死心切者,宜随远公,智者,永明,莲池,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。

达摩祖师曾经说:“我灭度二百年以后,明白佛道者多,修行佛道者少。讲说佛理者多,通达佛理者少。”智者大师尚且示现证得圆教五品位,南岳慧思禅师也只是示现证得十住铁轮王位。由此可知,现在的人于宗门和教下这两门,要大开智慧眼目尚且很困难,更何况是真实证得果位呢?如果有一些具有大慈悲心、愿力深广,而生死心恳切的人,就应当追随远公大师、智者大师、永明大师、莲池大师等诸大祖师,专一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法门。

书至此,有傍不甘者呵曰,佛法广大如法界,究竟如虚空,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。安用汝许多落索,分疆立界为。

书写到这个地方,身旁有不服气的人呵斥说:“佛法广大如同法界,究竟如同虚空,微妙心性圆满明净体,远离种种分别名相,哪里需要你用这许多的言语落索,分判疆界呢。”

予应之曰,妙性虽离名相,名相岂碍妙性。虚空法界虽无疆界,疆界岂碍虚空法界。吾欲舍东往西,必须定南辨北。庶几方向不迷,措足有地。又恐己见错谬,欲请正于达人。是跛夫之路程,非轮王之舆版(舆版即地舆图)。若夫通方开士,过量大人,世法全是佛法,业道无非佛道。祖意教理,佛经禅录,本自融通,有何混滥。尽吾之智,不能测其境界。竭吾之力,不能窥其藩篱。吾之鄙论,姑就吾之鄙机言耳。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,用责于蠓螟蚊蚋,而令其齐驱也哉。

我回答说:“微妙的心性虽然是远离分别名相,可是名相岂能够障碍微妙心性呢?如虚空一样的法界虽然没有疆界分别,可是疆界分别岂能够妨碍法界呢?我想要舍离东土往生西方,所以必须要辨明南北,这样才可以不致迷失方向,才使举足动步正确。我又怕自己的见解错误差谬,因此,想向通达之人请教。这是像我一样跛足之凡夫应该走的路,不是转轮圣王应走的路啊(舆版就是地舆图)。如果是通达方略、开明的人士,是过于凡人之量的圣贤大人,他们认为一切的世间法全部都是佛法,众生的业道无非是佛道。他们认为祖师之意,教观之理,佛陀之经,禅宗之语,本来就是圆融贯通,有何可以混滥间杂。就算穷尽我的智慧,也不能够测度他们的境界;就算竭尽我的力量,不能够窥视探他们的门墙藩篱。所以我说鄙漏的言论,本来就是根据我鄙陋的根机而言。你怎么将迦楼罗王高飞远走的能力,用于责难昆虫蚊子,而期望让他们并驾齐驱呢?”佛教以孝为本论

孝之为道,其大无外。经天纬地,范圣型贤。先王修之以成至德,如来乘之以证觉道。故儒之孝经云,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佛之戒经云,孝顺父母师僧三宝,孝顺至道之法,孝名为戒,亦名制止。是世出世间,莫不以孝为本也。

孝顺之道,广大无边。它能轨范天地,塑造圣贤。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,释迦如来乘之以证得觉悟之道。所以儒家的《孝经》说:“孝道,是天经地义的,是人民的行为准则。”佛陀在《梵网菩萨戒经》开示:“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,孝顺乃是至道之法,孝名之为戒,也名之为制止。”所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,都是以孝顺为根本啊。

奈何世俗凡情,只知行孝之显迹,不知尽孝之极致。每见出家释子,辄随己臆见,肆其谤讟,谓为不孝父母,与荡子逆徒无异。不知世法重孝,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。盖世之所谓孝者,有迹可循者也。释氏之所谓孝者,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。有迹可循者,显而易见。专致力于本者,晦而难明。

无奈世间凡夫俗子,只知道行孝的明显形迹,而不知道尽孝道的最高境界。每次看到佛门的出家人,立即就随着自己主观的看法,肆意毁谤责备出家人,说他们不孝父母,和放荡之子、忤逆之徒没什么区别。却不知道世间法重视孝道,出世间法也不是不重视孝道。因为世间所谓的孝道,是有外在的形迹可以遵循。而佛家所谓的孝道,是比较简略于形迹而专门致力于根本。有形迹可循的孝道,很明显而且容易看到;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孝道,那就非常隐晦而且难以明了。

何以言之,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,孝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,大孝也。推极而论,举凡五常百行,无非孝道发挥。故礼之祭义云,断一树,杀一兽,不以其时,非孝也。故曰,孝悌之道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也。论孝至此,可谓至矣尽矣,无以复加矣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儒家之人尽自己职分,衣食奉养父母,使双亲能生活安逸,这是小孝。修养自身,奉行道义,流传美名于后世以显耀双亲,这是大孝。将孝道推到极致而论,凡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之五常和种种善行,无不是孝道的发挥。所以《礼记》当中的“祭义”说:“砍断一颗树,宰杀一只兽,如果不是在正当之时,这就是不孝顺。”所以说孝悌之道,通于天地神明,光耀于四海。推论孝道到这种境界,可以说是到究竟极处,无以复加了。

然其为孝,皆显乎耳目之间,人所易见。惟我释子,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。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,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。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,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,使其永出苦轮,常住正觉。故曰释氏之孝,晦而难明者也。

然而世间这些孝行,都是可以耳闻目睹的,人们都很容易看见。只有释迦佛的弟子们,以成就佛道利益众生,作为最上等的报答父母恩德的事业。而且不仅报答多生以来的父母,并且必当报答无量劫来在四生九有、三界六道当中的一切父母。不仅在父母有生之年应当恭敬孝顺,并且在父母百年之后,更应当度脱父母的灵觉神识,使他们永远出离痛苦的六道轮回,永远住于正觉的境界。所以说佛家的孝顺,隐晦而难以明了啊。

虽然,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。若释氏辞亲出家,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。夫佛制,出家必禀父母。若有兄弟子侄可托,乃得禀请于亲,亲允方可出家,否则不许剃落。其有出家之后,兄弟或故,亲无倚托,亦得减其衣钵之资,以奉二亲。

虽然如此,儒家之孝道,乃是以恭敬奉养父母为最首要的。若佛弟子辞亲出家,难道竟会置孝养父母于不顾吗?根据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规矩,想要出家之人,必须要先禀告父母。若父母有兄弟、儿子或侄子可以托付,才能禀告父母,请求父母同意,双亲允许后才可以出家,否则不许剃度落发。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之后,兄弟等人亡故,使父母没有可以倚靠付托的人,自己也应该减少吃穿住行等费用,来奉养父母双亲。

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(宋长芦宗赜禅师,襄阳人,少孤,母陈氏鞠养于舅家,及长,博通世典,二十九岁出家,深明宗要,后住长芦寺,迎母于方丈东室,劝令念佛求生净土,历七年,其母念佛而逝,事见净土圣贤录),

所以长芦禅师有奉养母亲的芳踪(宋代时长芦宗赜禅师,襄阳人,少年丧父。母亲陈氏将他带回舅舅的家中养育。等长大后,他博览群书,通达世间典籍。二十九岁出家,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禅宗心要。后来住持于长芦寺,迎请母亲于方丈室东边的屋子,劝导母亲念佛求生净土。经过七年,他的母亲念佛往生。其事迹见于《净土圣贤录》)。

道丕有葬父之异迹(道丕,唐宗室,长安人,生始周岁,父殁王事。七岁出家,年十九,世乱谷贵,负母入华山,自辟谷,乞食奉母,次年往霍山战场,收聚白骨,虔诵经咒,祈得父骨。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,直诣丕前,乃掩余骨,负其父骨而归葬焉。事见宋高僧传)。

道丕法师有埋葬父亲的奇异事迹(道丕法师,是唐代皇族的宗室,长安人。出生才周岁时,父亲在国家战事中阵亡。七岁出家,年十九岁时,世间荒乱,稻谷极贵,于是背着母亲进入华山,自己辟谷断食,乞食而来的食物都奉养母亲。第二年,前往过去父亲战死的霍山战场,收拾聚集一切白骨。虔诚地诵持经咒,祈祷能够得到父亲的遗骨。诵经数日之后,父亲的骨骸从白骨堆中跳跃而出,直接来到道丕法师面前。于是道丕法师掩埋了其余的白骨,背着父亲的骨骸回家埋葬了,其事迹见于宋朝《高僧传》)。

故经云,供养父母功德,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。亲在,则善巧劝谕,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。亲殁,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,常时至诚为亲回向。令其永出五浊,长辞六趣。忍证无生,地登不退。尽来际以度脱众生,令自他以共成觉道。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。

所以佛经说:“供养父母的功德,和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相等。”双亲健在,就要善巧方便地劝导他们,令他们持斋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双亲死亡后,则以自己读诵佛经、修持佛道的功德,长时间地至诚地为双亲回向,让他们永远出离五浊恶世,长辞六道轮回,能够证得无生法忍,高登于不退转之地。尽于未来际行菩萨道以度脱众生,使自己和他人一同成就无上正觉之道。如此乃是不与世间共有的大孝啊。

推极而论,举凡六度万行,无非孝道扩充。故梵网戒经,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,孝顺心。又云,若佛子以慈悲心,行放生业。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。故六道众生,皆是我父母。而杀而食者,即是杀我父母。

将孝道推到极致而论,所有实践六度一切的万行,无不是孝道的扩充。所以《梵网菩萨戒经》每个戒条都说:“应当生起慈悲心,孝顺心。”又说:“若是佛子以慈悲心,实行放生之业,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亲,一切女人皆是我母亲,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而得以受生。所以说六道众生,都是我的父母。如果杀害众生而食其肉,就是杀害我的父母。”

因兹凡所修持,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。则其虑尽未来际,其孝遍诸有情。若以世孝互相较量,则在迹不无欠缺,约本大有余裕矣。惜乎不见此理者,不谓之为妄诞,便谓之为渺茫。岂知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佛眼圆见,若视诸掌也。

正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我们凡是所有修持功德,全部为法界一切众生回向。如是则其思虑尽于未来际,其孝道普遍施于诸有情。若与世间的孝道来比较,在事相上不是没有欠缺,可是在孝道究竟上则远远超过世俗。可惜不能明了这种道理的人,不是认为佛门此说极为虚妄荒诞,便是认为太过虚无缥缈。哪里知道这种道理是竖穷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际,横遍东、南、西、北,四维上下十方世界的呢?佛眼圆明,亲见这种道理,就好像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直接真实啊。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
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生佛不二,凡圣一如。由迷悟之攸分,致升沉以迥别。大觉世尊,愍而哀之。示成正觉,普度众生。以醍醐之一味,随机宜而殊说。大根则为说顿法,令其速成佛道。小器则授以渐教,使彼徐出尘劳。随顺世间,循循善诱。

每位众生都具有本有的妙觉真心,也都具有同样的般若智慧。众生和诸佛、凡夫和圣人在这一点上是无二无别的。由于迷惑的深浅和证悟的程度不同,导致生命形态上升或沉沦差别各异。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,慈悲哀怜众生迷惑颠倒,于是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,想普遍度脱一切众生。将醍醐一味的无上佛法,随众生的根器和时机不同而作的种种不同的演说。对于大乘根器的众生则演说圆顿之教法,令他们快速成就佛道;对于小根器的众生则教授渐近之教法,使他们能够慢慢超脱生死尘劳。就这样佛陀随顺世间众生的现实状况,慢慢劝化诱导他们走上菩提正路。

示戒善,辟人天之坦路。明因果,陈趋避之良谟。言戒善者,五戒不杀,即仁。不盗,即义。不邪淫,即礼。不妄语,即信。不饮酒,则心常清而志凝,神不昏而理现,即智。五戒全持,不堕三途,恒生人道。此与儒之五常大同。第儒唯令尽义,佛则兼明果报耳。

佛陀开示持戒修善的法门,为众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人道、天道的平坦大路;详明地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,为众生陈述了一个趋吉避凶的良好教训。所谓持戒修善,就是持五戒、修十善,五戒中不杀生,即是仁。不偷盗,即是义。不邪淫,即是礼。不妄语,即是信。不饮酒,则心地清明而心志专一,神识不昏迷而真理显现,此即是智。五戒如果能够全部持守,则不堕落于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三途之中,恒常投生于人道。这与儒家的“五常”大体相同,但是儒家只是让人“做到本份”,而佛门则兼带说明“三世因果”。

十善者,不杀,不盗,不邪淫,名身三业。不妄言,不绮语,不两舌,不恶口,名口四业。不贪,不瞋,不痴,名意三业。此与五戒大同。而五戒多分约身,十善多分约心。十善具足,定生天界。

十善,就是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这叫身三善业。不妄言,不绮语,不两舌,不恶口,这叫口四善业。不贪、不嗔、不痴,这叫意三善业。十善与五戒内容大致相同,而五戒大部分是约束自身行为,十善大部分是约束起心动念,十善业如果具足,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。

至于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对兄说友,对弟说恭,种种伦理之教,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,无或欠缺,随顺世相,修出世法。若夫广明因果报应,不爽毫厘。堕狱生天,唯人自召。乃如来至极悲心,欲令众生永离众苦,但受诸乐耳。故不惜现广长舌相,为诸众生尽情宣演。

至于佛陀遇到为人父母者,就对他说要慈爱子女;遇到为人子女者,就对他说要孝养父母,遇到为人兄长者;就对他说要友爱弟妹,遇到为人弟妹者,就对他说要恭敬兄长。这些伦常道德教化,都是希望使每个人能尽其应有的本分,令他们在世间伦常上没有什么欠缺,然后能随顺世间的事相,修习出世间之佛法。广泛地开示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的道理,绝对千真万确。堕入地狱或生到天堂,是个人业力感召的结果。这是释迦如来以最究竟的慈悲心,想让一切众生永远脱离一切痛苦,永远享受一切安乐啊。所以不惜苦口婆心,为一切众生尽情的演说真实不虚的佛法。

经云,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若欲不受苦果,必须先断恶因。若能常修善因,决定恒享乐果。此即书之作善降祥,作不善降殃。易之积善必有余庆,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。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,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。

佛经上说:“菩萨畏惧种下不善的因,众生畏惧得到不好的果报。”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,必须先断除造恶之因。若能常常修习善因,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的果报。这就是《书经》上所说的:“作善则降吉祥,作不善则降灾殃。”《易经》上也讲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的意思。但是儒家只谈到现世个人与子孙,佛教则是兼带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无尽三世的谈论。

而凡情未测,视作渺茫,不肯信受。如盲背导师,自趣险道,欲不堕坑落堑,何可得耶。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。若约人道而言,即无一人不堪受佛法,亦无一人不能受佛法。藉令各修戒善,则俗美人和,家齐国治。唐虞盛世之风,何难见于今日。

然而,由于凡夫情识分别,无法测知真实的事理,看不清事实真相,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之说,视为虚无渺茫,而不肯真正信受。就如同盲人违背了向导之师,自己趣向于危险的道路,如果想要不堕落到深坑之中,这怎么可能呢?所以佛法广大,能普遍利益十法界众生的根机,如果就人道来讲,没有一个人不能承受佛法,也没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。假使人人各自持戒修善,则世间能完美和谐、家族齐整、国家平治,实现尧舜盛世的社会风气,在今日看到又有什么困难呢?

因兹道启西乾,法流东震。历代王臣,咸皆崇奉。以其默化人心,隐赞治道,伏凶恶于未起,消祸乱于未萌故也。至于出家为僧,乃为专志佛乘,与住持法道而设。非谓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。

因佛教诞生于天竺,而后佛法流传于中国,历代王公大臣,人人都崇敬奉持。这是因为佛教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人心、暗中赞同治世之道、伏凶恶于未生之时,消祸乱于未萌之际的缘故啊。至于出家为僧,这是为了专心志求佛乘,与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设的,并不是说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啊。

此诸浅说,乃如来随顺世间,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。余如声闻,缘觉,菩萨等乘,咸皆以此为基。若夫有大根者,直趣妙觉,彻证吾心本具之佛性,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,其义深远,姑置勿论。

这些浅显的言说,是释迦如来为随顺世间而施设的,想使人渐渐出离世间的人天乘教法。其他如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乘教法,全都是以此为根基。若有大乘根器的人,直接趣向佛地妙觉,彻底证得我们本具的佛性,究竟畅演如来出世度生的本怀,其中的意义极为深远,在这里就暂时不讨论了。持经利益随心论

大觉世尊,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,悉皆理本唯心,道符实相,历三世而不易,举十界以咸遵。归元复本,为诸佛之导师。拔苦与乐,作众生之慈父。若能竭诚尽敬,礼诵受持,则自他俱蒙胜益,幽显同沐恩光。犹如意珠,似无尽藏,取之不匮,用之无穷,随心现量,悉满所愿。

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释迦牟尼佛,他所宣说的一切大乘显密诸经,全都是理论上依据真如本性,法道上符合究竟实相,经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而不能更改,所有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应该遵守行持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能使一切众生回归真如本性,是一切诸佛的导师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能够拔除众生的一切痛苦,能够给与众生究竟快乐,是一切众生的慈父。如果我们能够对佛经,至诚恭敬,礼拜读诵,一心受持,那么自己和他人都能蒙受经典殊胜的利益,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一切众生都能沐浴到佛陀的慈光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就像如意宝珠、无尽宝藏一样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随众生之心而现一切境界,能够满足众生的全部愿望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
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 穿越大周 偷星九月天里的超能力者 英格兰热刺王朝 诡秘之主 斗罗之开局复制昊天斗罗 莽荒纪 谁与争锋 从黑袍纠察队开始诸天无敌 肥水不流外人田 逍遥人生 几度梦回三国之梦醒时分 魔艳武林后宫传 动漫之后宫之旅 无限:从回复术士开始 余生对你情深已久 无限血核 斗罗之金鳄 带着帝皇铠甲闯斗罗 综漫中的春物 
经典收藏给大帝收尸,我暴涨万年修为! 斗罗:重生曼陀罗蛇,蟒蛟化龙! 港综从巡警开始 武动乾坤 从水猴子开始成神 斗罗大陆之刘小枭传说 中医指导修仙 重生兽世:系统逼我去修仙 开局:我有一个抽奖系统 最强神道 平城警事 气武窥天 万界第一战神 遇到诡异,我的器官觉醒了 茅山极品道尊 重生带个神空间 御兽:宠兽只是给我凑羁绊的 海贼里的幻术能力者 搞电竞不如撩教练,好甜 医者仁心陈南 
最近更新捕快是怎样练成的 华娱从代导开始 玄幻:退宗第一天,奖励至尊骨! 焚血葬青天 百战炎魂 动手就加熟练度,我凶威滔天 万倍返还:我为第一天帝 穿越异世,我的骷髅铺满全世界 星幻之缘 从苍穹开始 开局与圣女双修,觉醒九阳圣体 自编文学醒世恒言 贬为杂役后,我无敌了你们哭什么 命运剑帝 玄幻,小小反派的崛起 遮天之太古仙泪 穿越双界:丹炉助我成两界传奇 南朝玄怪录 杀人就变强我从屠宗开始证道成帝 吞噬武魂! 
印光法师白语解 我想签约 - 印光法师白语解txt下载 - 印光法师白语解最新章节 - 印光法师白语解全文阅读 -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