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德二年(619年)春,天下依旧战乱不断,群雄争霸,各地豪强割据一方,百姓流离失所。在这乱世之中,雍丘成了一座“孤岛”,由已归附东都洛阳王世充势力的地方豪强李公逸掌控。
雍丘,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,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。当时,雍丘为杞国都城,因地势“拥三丘”而得名,又因当地杞柳繁茂,形成了“杞国”之名。成语“杞人忧天”便源自此地,反映了古杞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。
雍丘在秦代正式置县,唐代属汴州管辖。贞观年间,雍丘县合并了周边县区,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镇。五代后晋时期(938年),雍丘首次改名为杞县。元代时,县治北迁,县城一度被称为“南杞县”,直到金代(1174年)最终定名为杞县并沿用至今。明代时,杞县恢复至现今的治所。在唐代“安史之乱”中,雍丘因张巡的坚守而闻名。张巡在此抵御叛军,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,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。
如今,杞县境内仍存有雍丘故城遗址及商周杞国都城的遗迹。2025年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,杞县的文明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并出土了大量夏商时期的文物,为研究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。雍丘(杞县)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它的名字和故事,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记忆。
隋唐武将李公逸是汴梁雍丘(今河南杞县)人,早年经历不详,但在隋末天下大乱时,他凭借自身的威望和能力,迅速崛起为地方豪强。雍丘地处中原腹地,地理位置重要,李公逸以此为根据地,招募兵马,建立了自己的势力。他与族弟李善行一同治理雍丘,因勇武仗义,深受当地百姓拥戴。
隋末群雄割据,李公逸最初依附于王世充的势力。王世充占据洛阳,自称郑国皇帝,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割据势力。然而,王世充为人多疑残暴,对部下和百姓极为苛刻,导致其统治区域内民怨沸腾。李公逸虽为王世充效力,但对他的统治方式深感不满,逐渐萌生了脱离之心。
此外,李公逸对王世充的为人也深感失望。他曾多次目睹王世充滥杀无辜,甚至对自己的亲信也毫不留情。这种暴虐的统治方式,让李公逸感到不安,若继续追随王世充,自己迟早也会成为其刀下之鬼,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另寻明主。
他站在雍丘城头,望着远处的烽火,心中百感交集。
“主公,唐军已逼近雍丘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
一名心腹将领低声问道。李公逸沉默片刻,缓缓说道:“天下大势已定,唐朝如日中天,我们若再负隅顽抗,只会让百姓受苦。”
“可我们若投降,唐廷会如何对待我们?”另一名将领忧心忡忡地问道。
李公逸目光坚定:“李渊素有仁德之名,若能归顺,或许还能保全一方百姓。”
自此,李公逸决定脱离王世充,投靠唐朝。619年闰二月下旬,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,向李渊表达了归顺之意。
唐高祖李渊对李公逸的归顺表示欢迎,在朝堂之上大赞道:“李公逸深明大义,归顺朝廷,朕心甚慰。”
同时,唐朝朝廷为了区别隋朝郡治,下令将雍丘设为杞州,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、兰考二县以南,通许县以北,尉氏县以西,睢县以东地区。
几日后,李公逸的使者陪同唐庭使臣返回雍丘,李公逸率领城中军民开门迎接。
唐廷使者宣读诏书,任命李公逸为杞州总管,统领雍丘及周边地区。他的族弟李善行也被任命为杞州刺史,协助治理地方。
李公逸跪拜在地,恭敬地说道:“臣蒙陛下不弃,愿为大唐效犬马之劳。”
唐廷使者说道:“杞州乃中原要地,皇上望你能安抚百姓,恢复生产,为大唐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。”
“臣定不负陛下所托!”李公逸郑重承诺。
归唐之后,李公逸立即着手整顿地方。他下令减免赋税,鼓励百姓耕种,修复因战乱损毁的房屋和道路。他的族弟李善行也尽心尽力,协助处理政务。
“兄长,近日百姓安居乐业,杞州已初见繁荣之象。”李善行在一次议事时说道。
李公逸欣慰地点了点头:“善行,你我虽为降将,但若能造福一方,也算不负陛下的信任。”
然而,好景不长。杞州地处中原腹地,四周仍有不少割据势力虎视眈眈。一次,李公逸在巡视农田时,发现大片庄稼被践踏,百姓怨声载道。
“这是何人所为?”李公逸怒问道。
一旁百姓哭诉道:“回禀总管,是附近的山贼所为。他们时常劫掠村庄,我们苦不堪言!”
李公逸眉头紧锁,对李善行说道:“善行,你立即调集兵马,剿灭山贼,还百姓一个安宁!”李善行领命而去,不久便率军剿灭了山贼,杞州恢复了平静。
李公逸的归顺,不仅为唐朝统一中原扫清了一道障碍,也为其他割据势力树立了榜样。他的治理使得杞州成为唐朝在中原的重要据点,为后续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。
当时李公逸的归顺,不仅是其个人命运的转折,也是唐朝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一环。他的故事,展现了乱世中普通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,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初年统一天下的艰难与复杂。
那么,蜗居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得知李公逸携雍丘归顺唐朝后,会作何反应?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继续讲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