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德二年(619年)二月,中原腹地战火纷飞,北方的草原上也是风云变幻。四十五岁左右的突厥始毕可汗率领他的部众渡过黄河,抵达夏州。
唐初夏州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,是北朝至唐、五代时期的重要边陲军政中心,其历史可追溯至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统万城(公元413年修筑)。北魏时期,统万城改置为夏州,唐代沿袭此建制,贞观年间为关内道下辖州,管辖范围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及陕西北部。
夏州不仅是唐代的军事重镇,也是唐末藩镇割据与党项崛起的重要舞台。唐僖宗时期,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被任命为夏州节度使,其势力以夏州为核心,控制夏、绥、宥、银四州(今陕北及鄂尔多斯南部),成为晚唐藩镇割据的重要力量。夏州更是西夏政权的发祥地,唐末至宋初,拓跋氏在此积累实力,最终发展为西夏王朝。
如今,白城子村仍存有统万城遗址(俗称“白城子”),这是匈奴遗存唯一的都城遗址,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然而,因宋元时期沙漠化加剧,夏州城逐渐废弃,现今已成为荒漠中的历史遗迹,默默见证着唐末藩镇割据与党项崛起的重大历史变迁。
始毕可汗的南下,不仅让夏州这座古城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,也为唐朝的北方边境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他的到来,标志着突厥与唐朝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,也为北方的局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,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北方边境更加紧张。
始毕可汗的南下,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行动。突厥自隋末以来,一直是北方草原上的霸主。始毕可汗作为突厥的可汗,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和灵活的外交手腕,逐渐将突厥的势力扩展到漠南地区。隋朝的覆灭和中原的混乱,为突厥提供了南下的绝佳机会。
始毕可汗在北方巩固自己统治的同时,也在关注着唐朝的发展,唐朝虽然刚刚建立,但其统一中原的野心不容小觑。为了遏制唐朝的扩张,始毕可汗决定联合北方的割据势力,共同对抗唐朝。梁师都和刘武周,这两位割据朔方和河东的枭雄,便成为了始毕可汗的重要盟友。
始毕可汗的计划是联合梁师都和刘武周,从句注入侵太原,直逼唐朝的心脏地带太原城。
唐初的“句注”指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西北约25公里处的句注山(亦称“勾注山”),是太行山北部的重要山脉,主峰海拔约1770米。该山脉横亘山西北部,形成天然屏障。
句注山为河东道与突厥部落的边界,唐初在此设立关隘(如雁门关),是防御突厥南侵的战略要冲。
山间隘口为连通代州(今代县)与云州(今大同)的“句注陉”古道,是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交通咽喉。今属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镇,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关城遗迹。
句注山因山势险峻,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存有古长城、烽燧等军事设施遗址。
而太原是唐朝的龙兴之地,也是其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。一旦突厥势力和其盟友攻占太原,唐朝的北方防线将彻底崩溃,突厥和其盟友将能够长驱直入,直接威胁长安。
为了实现这一计划,始毕可汗亲自率领突厥主力渡过黄河,抵达夏州。他在这里与梁师都会合,商讨具体的进攻策略。梁师都为了表示诚意,将五百精锐骑兵交给刘武周,作为进攻太原的先头部队。
“始毕可汗,只要我们联合起来,唐朝必败无疑。”梁师都对始毕可汗说道。
始毕可汗点了点头,冷笑道:“梁王放心,只要你们按照计划行事,太原必是我们的囊中之物。”
梁师都作为朔方的割据势力,早已与突厥勾结。他通过当时的时局,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唐朝抗衡,因此决定借助突厥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野心。梁师都的计划是通过突厥的支持,攻占太原,进而控制整个河东地区,成为北方的霸主。
唐朝皇帝李渊得知始毕可汗南下的消息后,知道突厥的威胁不容小觑,必须尽快采取措施,于是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。
“突厥南下,意图入侵太原,诸位爱卿有何良策?”李渊问道。
右武候将军高静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陛下,突厥虽强,但其内部并不稳固。我们可以通过外交手段,分化突厥与其盟友的关系,同时加强太原的防御。”
李渊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高将军所言极是。朕命你立即出使突厥,设法稳住始毕可汗。”
高静的具体出生年份、籍贯及家族背景在正史中未有详细记载,但从他的官职和事迹可以推测,他可能是隋末唐初的一名武将。高静在唐朝初年担任右武候将军,这是一个重要的武职,负责京城的防卫和皇帝的仪仗。他的主要事迹见于武德二年(619年)出使突厥的记载。
高静接到使命后,立即率领使团启程,一路北上。使团携带的财物包括丝绸、金银器皿和珍稀宝物,这些都是突厥贵族喜爱的物品,旨在通过丰厚的礼物表达唐朝的诚意。
经过数日的奔波,高静一行人终于抵达丰州(今内蒙古五原)。丰州是唐朝北方边境的重要据点,也是通往突厥的必经之地。高静在此稍作休整,准备继续北上,前往突厥大营。
然而,就在使团准备启程时,一名探子匆匆赶来,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:突厥始毕可汗突然去世了!
高静闻言,眉头紧锁。他深知,始毕可汗的去世将导致突厥内部权力更迭,局势复杂多变。此时贸然前往突厥大营,不仅难以达成外交目的,还可能使使团陷入危险之中。
高静立即派人快马加鞭,将始毕可汗因病暴毙的消息传回长安。
突厥始毕可汗的突然去世,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,打破了北方草原的平静。始毕可汗是突厥的强势领袖,他的去世不仅让突厥内部陷入混乱,也彻底打乱了突厥与梁师都、刘武周联合南下的计划。
始毕可汗年近五十,正值壮年,却在南下途中突然病逝。他的去世让突厥贵族们措手不及。按照突厥的传统,汗位应由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继承。然而,什钵苾年幼,无法承担起领导突厥的重任。突厥贵族们深知,若强行立什钵苾为可汗,不仅难以服众,还可能引发内部的分裂和动荡。
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,突厥贵族们最终决定拥立始毕可汗的弟弟俟利弗设为新可汗,号“处罗可汗”。这一决定既避免了权力真空,也安抚了始毕可汗的旧部。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,处罗可汗任命什钵苾为尼步设,让他统领东部部落,驻守在幽州以北的草原上。这一安排既保留了什钵苾的地位,又避免了突厥内部的分裂。
始毕可汗的去世,不仅影响了突厥内部的稳定,也让梁师都和刘武周的计划受到严重打击,联合突厥的南下计划被迫搁置。梁师都和刘武周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。
梁师都的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始毕可汗去世,突厥内部不稳,我们的计划是否还要继续?”
梁师都沉思片刻,冷笑道:“突厥虽乱,但他们的骑兵依然强大。只要我们与处罗可汗达成协议,计划依然可行。”
于是,梁师都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大营,向处罗可汗表达合作的意愿。然而,处罗可汗刚刚即位,突厥内部的权力更迭和局势的不确定性,使得梁师都和刘武周的计划暂时难以顺利实施。
再说长安城内,李渊得知始毕可汗死亡后,迅速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。
“始毕可汗去世,突厥内部必然动荡,此时出使恐有不妥。”一位大臣建议道。
李渊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高静一行携带的财物,若在此时贸然送出,恐被突厥人误解为示弱。不如暂留丰州,静观其变。”
于是,李渊下令高静将财物暂存于丰州仓库,暂停出使计划,等待进一步指示。
然而,这一决定却意外激怒了突厥人。突厥新可汗处罗可汗刚刚即位,正需要树立威信。他得知唐朝扣留财物的消息后,认为这是对突厥的轻视和挑衅,愤怒的情绪在草原上迅速蔓延。
“唐朝竟敢如此无礼,扣留财物,分明是瞧不起我们!”处罗可汗怒道。
突厥贵族们也纷纷附和,扬言要南下入侵唐朝边境,以雪此辱。
丰州总管张良逊得知突厥的动向,心急如焚。他知道以丰州的兵力,根本无法抵挡突厥的铁骑。为了化解危机,他立即召见高静,商议对策。
张良逊在唐朝初年担任丰州总管,负责管理丰州(今内蒙古五原)及其周边地区的军政事务。丰州是唐朝北方边境的重要据点,地理位置险要,是抵御突厥入侵的前沿阵地。
“高将军,突厥人已经发怒,若不及时安抚,边境恐将生灵涂炭。”张良逊忧心忡忡地说道。
高静沉思片刻,坚定地回答:“张总管所言极是。我愿亲自携带财物出塞,向突厥致送赙赠,以平息他们的怒火。”
张良逊思索片刻,最终同意了高静的计划。他一边派人前往长安汇报这一紧急情况,一边调集了一支精锐护卫,护送高静带着财物出塞,前往突厥大营。
高静一行人马不停蹄,终于抵达突厥大营。处罗可汗得知唐朝使者到来,亲自接见。
高静恭敬地向处罗可汗行礼,随后说道:“可汗陛下,我奉大唐皇帝之命,特来致送赙赠,以表达对始毕可汗的哀悼之情。”
处罗可汗冷冷地看着高静,问道:“既然如此,为何先前扣留财物?”
高静不卑不亢地回答:“陛下明鉴,始毕可汗突然去世,突厥内部事务繁忙,我朝皇帝担心此时贸然前来,恐有不便,故暂留财物于丰州。如今特命我亲自送来,以示诚意。”
处罗可汗听后,脸色稍缓。他环视四周,见突厥贵族们纷纷点头,便说道:“既然如此,我便收下这份心意。望两国今后和睦相处,共谋太平。”
高静微微一笑,拱手道:“可汗陛下英明,我朝皇帝亦有此意。”
高静的成功斡旋,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边境危机。突厥人收下财物后,撤回了草原深处,丰州得以恢复平静。张良逊得知消息后,长舒了一口气,对高静的胆识和智慧赞不绝口。
高静的使命虽然因始毕可汗的去世而一波三折,但他凭借机智和勇敢,成功化解了危机。他的故事,展现了唐朝初年在乱世中求生存、谋发展的艰难历程,也让我们看到了外交手段在化解边境危机中的重要作用。
高静的事迹,是唐朝初年无数将领在历史洪流中寻找自己位置的缩影。他的机智和勇敢,不仅为唐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也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